2006-05-15
一向頤指氣使的美國,這兩年已經習慣了拿WTO原則來指責中國。一直是中國友好貿易伙伴的歐盟,近來也頻頻地跳出來,在市場貿易問題上找中國的茬兒。
前些天,歐盟公布了一張被指由中國仿造的法拉利跑車的照片,指控中國拷貝意大利“國寶”,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。最后,經法拉利公司驗證,那輛跑車根本不是在中國制造的。
看到一個仿冒品就理所當然想到是中國制造,甚至不去查證核實。由這件事可以看出,西方國家有些人對中國產品有著多么根深蒂固的成見。如此看來,面對像《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》這樣的政策,歐盟和美國將中國告到WTO法庭,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。
一方面倡導“全球貿易自由化”,也享受著“自由貿易”的好處;另一方面卻揮動著所謂“懲罰”的大棒,對別的國家持續(xù)以貿易制裁相威脅。這就是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的“雙面標準”。
近年來,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國家呈抬頭之勢。然而,那些專注于貿易保護的國家,似乎忘記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:中國絕非貿易增長的惟一受益者,跨國公司和發(fā)達國家的廣大消費者更是“大贏家”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2005年,中國外貿出口總額的58%來自于外商投資企業(yè),中國從歐盟、美國的進口分別增長22.6%和24.8%。中國已成為部分跨國公司最大的或名列前幾位的市場。
美國一位研究亞太政策的專家威廉姆·H·歐偉特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強調,就像中國輸入美國的貨物那樣,中國給美國帶來的利益,遠遠大于從美國流向中國的。去年,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增長率為28%,占美國進口總額的13.3%,中國成為美國第三大貿易伙伴、第二大進口伙伴和第四大出口伙伴。
國外有報紙撰文指出,實際上,歐美國家從“中國組裝”中獲益最大。因為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(yè)轉移的過程中,僅僅是供應鏈條中的一個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,歐美企業(yè)的設計、開發(fā)大多還是在本地區(qū)進行。這樣,高端的利潤最后還是落在了歐美企業(yè)的腰包里。
以中國的汽車進出口為例。2005年,中國的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進口量,但出口額遠遠低于進口額。而且不容忽視的一個現(xiàn)實是,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,大多是高利潤、高附加值的電子產品、自動變速箱等,出口的則大多是低利潤、低附加值的加工件產品。
據(jù)悉,像通用汽車公司這樣在中國生產汽車,實際上取代了中國從美國進口小轎車。企業(yè)在中國獲取利潤后除擴大投資外,其余部分匯回美國,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2004年美資企業(yè)在中國銷售的金額,彌補了當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46%。
因此,已有專家斷言,歐美國家對中國進行的貿易挑釁,表面上看是保護了本國企業(yè)的利益,而如果真的走向極端,受到最大損失的不會是中國,最終吞下這個苦果的將會是他們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