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1-26
周二,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(下文簡稱“非遺”)傳承人黃小建指導下,刻字、套色、印刷;
周三,圍坐在姚水琴身邊,編制小花籃;
周四,演武廳中,身著唐裝,龍刀舞動,虎虎生風。
上文來自一份課程表——杭州萬向職業(yè)技術學院非遺基地開設的特色課程,包括傳統(tǒng)純手工編制品、雕版印刷、十八般武藝3門全院公選課。
大學開非遺課效果好嗎?是否為非遺的傳承保護提供了另一種思路?
演武廳里師兄弟切磋武藝
萬向職院新校區(qū)在花塢路。演武廳里,靠墻擺著古香古色的案桌凳椅,墻上掛著孔子像。
伴隨著《男兒當自強》的音樂聲,14名身穿黑色中式唐裝的男生,揮舞龍刀,劃出整齊的踢腿動作。
“從小就喜歡武術?!逼囆蘩韺I(yè)大一新生張精衛(wèi)說,他老家在河南,暑假時曾去少林寺學過棍術。來杭讀大學后,社團招新時,他聽學長講起了十八般武藝,一陣激動,立即報名。當時60多人報名,2/3的人落選。有底子,加上刻苦練習,現(xiàn)在張精衛(wèi)當仁不讓地成了“二師兄”。
“大師兄”胡俊超說,武術課每周3次,學員一起切磋武藝,私底下也加緊練習,一有空就往演武廳跑。目前,很多學生已掌握了“十八般”中的龍刀套路,周末時還在西溪濕地深潭口、洪園等地表演。
隔壁房間,是另一種非遺——“西溪小花籃”,10名學員清一色是女生。沈紫倚從小就喜歡編手鏈、項鏈,只要有時間有材料,她就能安靜地坐下來編制。最棒的一次,她花172分鐘編成了一個五星形花籃,“很有成就感。”
傳統(tǒng)手工藝面臨失傳困境
徒弟強,師傅更強。十八般武藝的師傅,是大名鼎鼎的“五常十八般武藝”傳人胡金火。
據(jù)傳,“五常十八般武藝”由明代尚書洪鐘創(chuàng)制。洪鐘告老還鄉(xiāng)后,把各種農(nóng)具、工具改編為十八種形態(tài)獨特的木質兵器,并創(chuàng)編了五常十八般兵器操練法,教習鄉(xiāng)民,流傳數(shù)百年。但近年來五常一帶的年輕人沒人愿意再學了?,F(xiàn)在看到后繼有人,胡金火的父親、84歲的胡連寶老師傅很開心,他要把即將失傳的五常三節(jié)棍法教給學生。
同樣的,浙江省級非遺項目“西溪小花籃”的傳承人姚水琴,每周三來學院授課,已經(jīng)帶出了三批徒弟。姚水琴編小花籃已有50多年了,這種小花籃原來名字叫“杭州小花籃”,西湖邊銷售亭都有賣,5元一只,游人很喜歡。上世紀80年代,“杭州小花籃”風靡全國,曾拿到廣交會去展銷,甚至還出口。
但現(xiàn)在小花籃走下坡路了,買的人不多。西溪濕地一帶,還有的賣。“也許沒有很大價值,但也是一門手藝呀。”姚水琴憂心地說,隨著時間流逝,別說小伙子,可能小姑娘也不愛編花籃了。
延伸閱讀——
杭州第一本非遺綜合性普及讀物將出版
高?;蛟S能在非遺上大做文章
“我們開設的非遺活動,為更多向往傳統(tǒng)文化的學生提供了機會?!比f向職院非遺基地負責人殷銳說,今后,學院還要引進其他省級和國家級非遺項目,甚至與專業(yè)相結合。比如,請非遺傳人將手工制作技能教給服裝專業(yè)學生。
萬向職院副院長張瓊介紹,學院率先嘗試把非遺課程納入高職課程體系,通過課程平臺,希望把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在高職學生中屆屆相傳。除了課程和師資建設,學院還專門立項校本教材課題《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讀本》,并納入學院出版資助計劃,邀請省非遺專家把關,和杭州市非遺中心一起編寫。該書擬在2015年初出版,將是杭州第一本非遺綜合性普及讀物。
萬向職院在省內高校中開了先河。對此,省文化廳非遺處副處長姚紅說,萬向職院在非遺小班化教學、教學資源建設上成果突出,而且獨樹一幟。姚紅同時建議學院繼續(xù)探索非遺通識課群建設。